
拮抗剂方案取卵当月能移植鲜胚吗?
- 2025-03-17
- 63
2025 年 7 月 8 日,韩国女演员李诗英在个人社交平台上的一则怀孕公告,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激起舆论的千层浪。她腹中的孩子,是与前夫的第二个骨肉 —— 但这个新生命的到来,并非源于离婚后的破镜重圆,而是她单方面决定将婚姻存续期间冷冻的胚胎解冻移植的结果。
李诗英与前夫的婚姻曾因试管婴儿技术留下特殊印记。两人在婚姻期间通过 IVF 技术培育并冷冻了多枚胚胎,原本计划用于生育二胎。然而,今年初的离婚判决,让这份 “共同计划” 戛然而止。随着胚胎 5 年保存期即将届满,李诗英在未获前夫同意的情况下,选择将其中一枚胚胎移植入体内,最终受孕成功。
“我只是希望第一个孩子能有个伴。” 李诗英在公告中解释道,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子女关系的执念。同一天,李诗英的前夫、企业家赵某通过派单说:“既然有了第二个孩子,就会尽到作为父亲的责任。如果怀孕、分娩需要什么,我会协商进行。”
但这份“母爱” 背后,是对婚姻存续期间共同医疗决定的单方面改写 —— 根据韩国辅助生殖技术相关规定,冷冻胚胎的使用需经夫妻双方同意,即便是离婚后,单方处置也可能触及法律边界。
冷冻胚胎技术的成熟,让生育时间的选择权不再受婚姻关系约束。数据显示,韩国每年有超过 1.5 万对夫妇选择冷冻胚胎,其中约 12% 会因离婚、分居等原因面临胚胎处置争议。这些被低温保存的生命种子,究竟是 “夫妻共同财产”,还是应视为 “潜在生命”?法律尚未给出统一答案。
在韩国现行法律框架下,冷冻胚胎的使用、销毁或捐赠均需双方书面同意,离婚协议中未明确约定的情况下,单方使用可能构成侵权。但现实中,类似李诗英的案例并非孤例—— 部分人会选择前往法律更宽松的地区完成移植,如吉尔吉斯斯坦等允许单身女性使用自身胚胎的国家。
事件曝光后,韩国网民的态度呈现鲜明对立。支持者认为,女性对自身身体及胚胎移植有最终决定权,李诗英的选择是“母性本能的合理延伸”;反对者则强调,胚胎承载着双方的基因与意愿,单方处置是对前夫 “生育权” 的剥夺,更可能对孩子未来的身份认同造成困扰。
“这不是简单的‘生或不生’,而是在挑战家庭伦理的基础。” 首尔大学法学教授金敏哲指出,现代辅助生殖技术正在重构生育的时间与空间维度,但法律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却滞后于技术发展。如何在保护个体生育权的同时,平衡前配偶的权益与潜在生命的尊严,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。
李诗英的案例,撕开了辅助生殖技术普及背后的深层矛盾。随着冷冻胚胎保存期限延长、跨境医疗便利化,类似的伦理困境可能越来越多。有专家呼吁,应尽快完善相关立法,明确离婚时冷冻胚胎的处置规则,例如要求夫妻在冷冻前签订书面协议,或设立第三方仲裁机制。
而对于公众而言,这场讨论或许不止于明星八卦—— 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见技术进步如何倒逼社会重新思考:在 “生育” 这件事上,个体自由、法律边界与伦理责任,该如何找到平衡点?